許多玩家玩VR游戲的時候表示游戲沒有沉浸感的體驗,那么VR游戲真的是需要有沉浸感嗎?
就在開發(fā)商們盲目追求虛擬現(xiàn)實設備的沉浸體驗時,Avegant推出的Glyph頭顯卻“可笑的”出現(xiàn)了漏光設計。
它的視網膜顯示技術能夠將圖像直接投影在用戶的眼睛上,相較于正統(tǒng)的VR設備。
這種半沉浸體驗在辦公、視頻、以及某些游戲的使用場景中更有優(yōu)勢。
Glyph給VR硬件的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,但vr游戲卻在沉浸需求的桎梏中越陷越深。
Valve曾經開發(fā)過一款名為“The lab”的vr游戲,其中內置了教育工具、劇情體驗、虛擬交互等種類相當豐富的VR案例。
這款作品幾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vr游戲設計標準。
The lab設計師Tejeev Kohli在2016年的TGDF(臺北游戲開發(fā)者論壇)上談到vr游戲開發(fā)的重點。
他認為The lab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拘泥于擬真和沉浸感,游戲是否好玩才是衡量作品價值最為重要的元素。
受限于當前的技術水準,虛擬現(xiàn)實體驗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,而蹩腳的沉浸設計反而會讓體驗者感到強烈的反差。
許多開發(fā)商在是否設置水體碰撞這個問題上就遇到了兩難。
由于VR硬件所帶來的感官缺陷相當明顯,純粹為了沉浸感而強行創(chuàng)新的設計可能并不能產出更為有趣的作品。
不同的游戲類型,所需的沉浸感不盡相同
提供沉浸感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互動元素的真實。
體驗者需要基于現(xiàn)實理解之上的交互,從而產生自己在虛擬世界中切實存在的錯覺,以此來獲得滿足感。
The lab就設置了各種各樣的互動元素,可以進行繪畫的白板、可開關的臺燈、會回饋用戶動作的機械狗都不是非常深層的設計。
相關功能也很好實現(xiàn),但結合在一起的感官體驗卻非常強烈。
在看來,如果一款vr游戲內置了很多諸如此類的互動元素,其所需的沉浸感就更強,反之則不需要太多的沉浸感。
即使戰(zhàn)略(RTS)和戰(zhàn)棋策略(SLG)顯然缺少貼近現(xiàn)實的互動元素。
再加上需要遍覽戰(zhàn)局,重操作和策略的特性很難產生過于強烈的感官反饋。
而VR設備的控制頻次也遠不如鼠標,因此沉浸體驗在其中并不能發(fā)揮太大的功效。
集換式卡牌(TCG)和原卡牌(OCG)等類型的游戲是否需要沉浸感,則取決于作品的設計方式。
“Tabletop Simulator(桌游模擬器)”由于不需要VR設備也能游玩,所以它的交互做得不是很強,因此沉浸體驗較差。
而Ubisoft的“狼人游戲”則將玩家?guī)肓颂摂M角色,手持卡牌等融入場景的UI交互也非常具有臨場感,所以需求的沉浸感也較強。
VR解謎游戲則涵蓋了很多細節(jié)化的交互,這些互動元素可能需要玩家設身處地的探索周遭場景。
寫字、拉扯抽屜、撬動石板這些動作都與生活非常貼近,因此需要更強的沉浸體驗。
綜合來說,如果某種游戲類型能夠滿足人們碎片化的體驗需求。
而細節(jié)交互又比較少,那么它可能不太依賴VR設備的沉浸體驗。
而游戲內容一旦偏向第一人稱的主視角和現(xiàn)實生活的相關經驗,沉浸感將變得尤為重要。
排除了“好玩”這個因素,再強的沉浸體驗也是擺設
盡管高度擬真環(huán)境所帶來的沉浸體驗相當震撼,但游戲本身不一定“好玩”。
Tejeev Kohli設計的vr游戲“Longbow”就考慮了相關的元素,Longbow最初的設計尤為貼近現(xiàn)實。
早期版本中玩家每發(fā)射一支箭矢就需要彎下腰再拾取一支,這在實際操作中其實相當麻煩。
為了能讓用戶更“爽”的進行游戲,Longbow在后期改成了連續(xù)發(fā)射模式。
簡單來說,如果一款游戲在沉浸體驗方向過渡設計,作品本身的娛樂功效就會減弱。
“X-Plane”可能就是一個過渡設計的例子,這款游戲中加入了基于商業(yè)用途的空氣動力學模擬系統(tǒng)。
除此之外還包括寫實的儀表盤、考究的機場跑道。
整體操作手感也和真實駕駛非常接近,所以被玩家們戲稱為“高級飛行員的理論課程”。
這種形式的游戲體驗通常只能吸引極為小眾的玩家群體,大部分人可能更愿意在豎直卷軸的二維世界中體驗打飛機的快感。
另一方面,某些超出“常理”的游戲內容也是很難再現(xiàn)化的,玩家不可能訓練有素的翻山越嶺,也不能像特工一般百發(fā)百中。
除此之外,過渡還原現(xiàn)實還會加大硬件的負荷。
軍事模擬游戲Arma(武裝突襲)的優(yōu)化就一直被玩家們所詬病。
這款作品的可視范圍相較于傳統(tǒng)FPS要大上很多,而載具、槍械、建筑等建模所產生的物理演算也及其復雜。
“沉浸感”這個詞在此時就會陷入一種矛盾的狀態(tài),舞劍和搏殺終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
也由此引出了另一個問題——我們應該如何平衡vr游戲中的沉浸感?
如何平衡vr游戲中的沉浸感
隨著VR硬件的發(fā)展,虛擬現(xiàn)實中的細節(jié)交互將會越來越真實,還原感官可能只是時間問題。
但如果想要讓游戲內容與玩家的動作行為不產生沖突,就需要針對游戲類型和設計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案。
可以預見的是,諸如解謎、破案、步行模擬這種符合“正常人”設定的沉浸內容將會在硬件完善的同時變得越來越有趣。
“神秘島”在VR平臺上的精神續(xù)作“仰沖異界(Obduction)”之所以能得到眾人的推崇,原因之一就在于其“自然的交互”與虛擬現(xiàn)實非常契合。
挖掘文物、清理遺跡、翻書查看提示這些互動元素相當貼近現(xiàn)實,因此不會讓體驗者感覺到異樣。
實際上,游戲內容的異想天開與交互元素的真實并不沖突。
“史丹利的寓言”和“新手指南”就是很好的例子,它們所展現(xiàn)的虛擬場景是極為不符合常理的“異空間”。
但其中的交互又只涉及到了步行、開門、開關按鈕等元素,在保證了沉浸感的同時又可以提供非常震撼的視覺感官。
而RTS、SLG這些與沉浸體驗有所沖突的游戲類型,則無需一味的去挖掘VR設備的特性。
開發(fā)者不妨將虛擬現(xiàn)實單純的作為一個增強視覺感官的工具,按照傳統(tǒng)游戲的制作思路在其它方向提升游戲的整體樂趣。
VR設備本身就具備商用和泛娛樂的多重特性,它的沉浸體驗可能在其它領域更有價值,例如之前提及的載具模擬。
盡管沉浸感能夠為一些游戲體驗創(chuàng)造不少的亮點,但離“革新”這個詞恐怕還是遠了那么一些。